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召开,100多位国家领导人、近20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大会,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机制、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治理污染模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陈述了一系列“中国承诺”,赢得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应对气候变化,履行“中国承诺”,迫切要求交通运输实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回顾“十二五”,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绿色交通发展战略,将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并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保障、健全标准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开展示范试点等,不断促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逐步迈向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
据测算,2011年至2015年,交通运输行业节约3041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40万吨。
顶层设计加强 专项行动示范
“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行业着眼于规划引领,通过顶层设计,让“绿色理念”全面贯穿于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
根据《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全行业着力建设“三大体系”,即节能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装备体系和节能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开展“两大专项行动”,即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即营运车船燃料消耗量准入与退出工程、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示范推广工程、甩挂运输节能减排推广工程、绿色驾驶与维修工程、智能交通节能减排工程、公路建设和运营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工程、绿色港航建设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船舶能效管理体系与数据库建设工程、节能减排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部门分工方案的通知》等,制定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为推进“绿色理念”落地,交通运输部每年都要召开数次专题会议研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问题,大力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制度和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建立,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和示范项目评选机制,推动构建绿色交通示范区、示范工程、示范技术、示范企业等多层面的评价体系。
根据《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方案》,交通运输部先后选择天津、重庆、深圳、北京、昆明、西安、青岛等城市作为试点城市,全面深化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如今,覆盖公路、港口、城市的区域性主题性绿色循环低碳试点工作正顺利开展。
交通运输部还组织编制了《绿色交通标准体系》,梳理了373项标准,制定了道路运输装备、汽车维修、公路运营、港口装卸装备等领域的节能减排标准。
目前,全国交通运输部门均设立了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机构,完善了多部门协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协同机制。
专项资金支持 “绿色风尚”大兴
记者从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管理中心了解到,“十二五”以来,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共同设立了用于支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专项资金,5年来共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2.5亿元,支持了976个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包括775个一般性项目、4个绿色交通省项目、27个绿色交通城市项目、20个绿色公路项目、11个绿色港口项目、59个绿色交通装备(天然气车船)项目、10个营运(施工)船舶节能技术改造项目、70个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项目,均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交通运输行业促进了运输结构、用能结构、运力结构的优化,支持推广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天然气车辆技术已从2011年“油改气”过渡到目前的“整车生产”为主;船舶使用岸电技术从无到有,形成了企业专利和行业标准;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应用从“无纸化办公”过渡到“互联网+交通运输”,显著提升了行业发展质量。
交通信息化网络监控系统、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让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大提升,能源消耗大幅下降。
建立长效机制 公众广泛参与
“十二五”以来,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累计实施了10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现年节电2580万度。这是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发挥作用的成功案例之一。
交通运输行业通过中央引导、地方配套,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上下联动,形成了以制度约束、行业准入规章和标准体系建立为保障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例如,在道路运输方面,积极推进《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与测量方法》国家标准制订,组织开展了公路甩挂运输试点项目;在水运方面,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印发了《内河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管理办法》、《内河示范船技术评估和认定办法》,研究制定《电力推进船舶高能效示范船的技术评估方法》,出台了《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等;在城市交通方面,稳步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大力实施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工作,积极规范网络预约出租车服务。
绿色交通城市积极倡导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推广公交便利化和公共自行车项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北京、杭州等城市公交分担率正逐年提升,实现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项目公众广泛参与、民众普遍受益的良好氛围。
创新驱动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2015年11月18日,京津冀首个交通节能减排实验室在北京成立,发展绿色交通又有了一个高水准的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托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升级。
交通运输行业开展了“公路甩挂运输关键技术与示范”、“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技术提升”等重大科技专项及重点技术研发工作,并加大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深入推进了“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应用示范”、“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两个示范工程;加强了连云港绿色智能港口建设与运营、长白山鹤大高速公路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科技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推动了船用岸电技术、高速公路低碳节能技术等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跨区域大范围使用;加强建筑垃圾规模化综合利用、公路隧道照明节能、内河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多功能航标成套技术等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推广应用。
科技创新促进了绿色交通发展,也带动了产业升级。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如公路建设拌和楼“油改气”、温拌沥青技术及设备得到应用,沥青冷再生技术、橡胶轮胎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化等。
科技创新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各地广泛应用节能减排在线监测系统、智能监控系统、智能调度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等信息技术,加快了物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科技创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加快推广风光互补技术和产品,探索太阳能光伏发电接入电网,促进新能源产业及智能电网运行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绿色交通省(市)积极开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推广以及轨道交通装备、港口机械设备、筑路养护设备的应用,带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